我国科技发展的有关情况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03-13浏览次数:1669
|
科学技术部 (2006年3月10日) 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科技事业继往开来、加速发展的五年。全国科技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科技体制发展和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开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新局面。总体上看,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实施三大战略,积极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人才战略方面,“十五”期间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年均超过320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2/3左右。全国从事研究与发展(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总数为92万人年,为“九五”末期的1.7倍。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把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人才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承担973、863计划的青年科研人员和归国人员均占到半数以上。通过兴办留学人员创业园、实施海外学子创业工程、设立海外学人基金等,归国留学人员以年均13%速度持续增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加强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加大对初创期留学生创办企业创新项目的支持,据统计,“十五”期间在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归国留学人员占立项总数的11%。在专利战略方面,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经费中设立专门经费,用于支持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并对专利维护费用给予适当补助。建立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2004年达到35万余件,发明专利首次分别超过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质量有所改善。在技术标准战略方面,组织国内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使重要技术标准研制与相关产业发展有效结合。目前已研制国家标准1000余项,国际标准30余项,形成和建立了一批食品卫生规范、农药残留检测标准、计量检测、技术标准预警体系。多次牵头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改变了过去我国只能遵守国际规则的历史。 (二)实施12个重大科技专项,进行了市场机制条件下国家实施重大专项的实践和探索。“十五”期间,全国大部分省市、数十家产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3万名科技人员以及3000多家企业等参与了重大专项的实施。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0亿元,地方、部门配套投入40多亿元,企业投入超过100亿元。目前已取得多项技术突破,申请国内外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近2000项,开发新产品、新材料1200多项,形成技术标准700多项,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一是通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安全与电子政务及电子金融、高速磁悬浮交通、电动汽车等一批专项的实施,使我国在中央处理器、系统芯片、核心软件、光刻机技术、高速磁悬浮轨道交通技术、新型燃料电池和发动机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了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新产业的形成。例如,2005年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值增长到近150亿元,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二是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奶业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等专项的实施,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农产品深加工专项带动3000多万户农民直接增收近60亿元;奶业专项使全国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50%;农业节水专项使我国节水农业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缩短5-10年;水污染专项为改善城市水环境和饮用水安全提供支撑。三是通过食品安全、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等专项的实施,开发出一大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生物芯片产品,完成了SARS冠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SARS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基因分离克隆等国际生物医学难题;研制出抗艾滋病多肽等一批抗艾新药产品,解决了一批社会公益领域紧迫性问题。四是进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组织重大项目的有益探索。企业参与重大专项实施的比例接近50%,企业投入占总投入的1/2以上。企业内设立了一批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联合研究所等创新平台,涌现了“闪联”、“软件联盟”等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联盟和知识产权联盟。目前,各专项已培养出重大学科课题带头人1000多名,企业技术骨干1700多人,有近2000名博士和留学回国人员参加了重大专项,形成了一支由技术专家、企业家和市场中介人才组成的产业化队伍。实践证明,重大专项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尝试,是政府统筹集成和协调全社会资源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具体实践。 (三)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坚持科技服务“三农”,推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通过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立试验示范区1.2亿亩,增产粮食500多万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促进了成果转化应用,带动300多万农民致富。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覆盖了全国24个省的593个县,为带动广大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发挥了作用。二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加强资源环境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攻关。在清洁能源、水污染治理、重大新药开发、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以及非典型性肺炎疫苗、药物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为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三是一批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大型化学乙烯工程、国产高效连铸技术、大型数控成套设备加工制造技术等取得进展;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等产业化专项以及制造业信息化专项,形成一批集数字化设计、生产、装备和管理于一身的数字化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四是国家高新区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