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论述
农业部农垦局 王守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针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和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深刻阐释了新的时代条件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遵循和战略重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农垦系统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发挥农垦农业战线“国家队”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打造农垦国际大粮商,推动农垦成为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可靠支柱。
一、深刻理解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观点,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时代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贯彻这些重要论述,必须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此作为新时期引领农垦事业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深刻理解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艰巨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当前面临形势的清醒认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需求总量巨大,年消费量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每天的消耗量都是天文数字。解决吃饭问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只要人还要吃饭,就必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绝不能在粮食上出大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粮食安全的任何问题务必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和警觉,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盲目乐观、心存侥幸。
深刻理解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在粮食问题上现在是紧平衡,调不好就会失衡。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了我们要增强对粮食的掌控能力、紧紧抓住粮食调控主动权的坚定态度和坚强决心。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容不得有任何闪失。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政府,对于粮食市场调控都高度重视,时刻不敢轻言放弃,而是千方百计确保从投入品、种植、储藏加工、运销贸易等全过程都处于可控状态。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牢固,生产的稳定性不高,供应的可靠性不够,特别是市场话语权不强,往往陷入“调控悖论”的困局。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将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有机结合,用市场的办法施行政府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全面提高国家对粮食的战略掌控能力,构筑更加稳固牢靠的国家粮食安全供应保障体系。
深刻理解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根本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这些重要论述,突出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重要原则,为从根本上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科学指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更加明确。国际粮食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极其错综复杂,很多方面都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能力,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寄予其中很不现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绝不能把粮食安全的基础建在沙滩上,给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埋下重大隐患。要始终绷紧提高粮食产能这跟弦,严防死守耕地红线,统筹利用好国内的有限资源,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同时,要善于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巧借八方之力保我粮食安全。
深刻理解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等等。特别是首次从更高层面,提出打造我们自己的国际大粮商新的战略要求。这个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支撑体系,特别强调了如果没有自己本土的国际大粮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缺乏有效的战略载体,只能在国内市场调控中捉襟见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处被动,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就端得不牢靠,碗里装的中国粮就难以真正有保障。面对国际农业垄断寡头对跨国粮食贸易的垄断格局,在更好发挥各级政府、传统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等作用的基础上,更要发挥国有农业企业的主导作用,着力培育我们自己的国际大粮商,强化农业产业的国内资源整合集聚和跨国布局,力争尽快彻底扭转被人“卡脖子”的被动格局,牢牢掌握粮食领域的话语权。
二、准确把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支点
粮食作为战略物资和特殊商品,是满足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素,使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供求的价格弹性偏低。农垦是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有机结合的制度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农垦具有大基地、大产业和大企业的独特优势,是打造我们自己的国际大粮商的最可行载体。农垦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论述,关键是要将粮食的特殊属性和农垦的战略战备性相融合,充分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战略层面找准立足点,从战术层面找准着力点,坚持不懈地探索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成为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宏观调控的最有力抓手。
农垦始终服从服务于国家核心利益需要。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必须确保国家意志时刻得以体现。农垦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亲手缔造的屯垦戍边、保障供给、培养人才的特殊组织,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公共性特征,在发展历程中始终把国家的战略需要作为职责所系。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3年自然灾害时期,还是“非典”、汶川地震等应急时刻,农垦都坚决彻底地第一时间完成国家指令,发挥了抓得住、调得动、应得急的“国家队”作用,为保持大局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垦是国家可以直接发挥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平台,是任何时刻都可以依赖的不可替代的核心,是足以抵御任何风险考验的“压舱石”。
农垦直接拥有现代化大型粮食生产基地。掌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最根本在于增强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国农垦现有耕地面积9186万亩,约占全国的4.5%,部分已经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3年,农垦粮食产量688亿斤,占全国的5.7%,特别是粮食商品率接近90%,并且绝大部分是口粮,是粳稻。农垦粮食在全国粮食供求格局中可谓:总量不大作用大,份额不大贡献大,块头不大地位高。据测算,如将农垦系统耕地全部建设成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良田,到2020年农垦土地年生产的商品粮可达到1000亿斤,约可满足35%左右的城市人口的年口粮需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就会更加牢靠。如果加上通过各种形式掌握的农村土地和海外生产基地的产能,农垦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农垦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在竞争中集体崛起。随着农垦产业化、集团化和股份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农垦政企关系逐步理顺,企业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实现轻装上阵,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显著增强。2013年,农垦企业资产总额已超过1万亿(不包括土地等资源性资产),近12年累计盈利近1200亿元,充分体现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目前,全国农垦已有3大垦区集团年营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基本具备了同世界最雄厚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和较量的实力。从追赶系数来看,到2020年农垦将有2~3家企业集团进入世界500强,有5~10家企业集团年营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随着垦区间联合联盟联营的深入推进,农垦完全可以培植出世界级一流的企业,不仅可以在全球粮食领域占有重要一席,而且可以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农垦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上还是要推进农业现代化。经过长期努力,农垦的农业物质装备、科技应用、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都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农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农田有效灌溉率、病虫害统防统治比率分别达到87%、63%和75%,分别高于全国平均28、12、30个百分点。据专家测算,农垦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达到51.9,高出全国平均24.5个百分点。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农垦规模化农业区被列为率先实现区域。农垦在已有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先发优势,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垦在农业“走出去”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农垦从上世纪50年代就承担国家农业援外任务,90年代就开始以企业行为探索农业“走出去”。目前,农垦农业“走出去”整体规模处于“排头兵”位置,境外产业涵盖粮食、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畜禽等国内主要农产品,经营领域涉及生产、加工和贸易等所有产业环节。特别是近几年,农垦企业跨国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在发达国家的农业“走出去”也迈出坚实步伐。2013年,全国农垦境外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00万亩,境外企业实现产值194亿元、利润18.7亿元。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农垦将在全球逐步形成内外相联、产销衔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一体化产业格局。
三、着力探索打造我们自己的农垦国际大粮商
农垦要发挥在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根本抓手是打造国际大粮商。无论是粮食产业之间的竞争还是产品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资源掌控权、市场定价权和利润分配权的竞争。实践证明,在粮食领域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有效的办法是培育具有市场话语权的国际大粮商,以政府的手、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达到宏观调控目标。农垦要从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入手,深入推进联合联盟联营战略,加快探索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进程。
全面理清农垦国际大粮商的推进思路。农垦国际大粮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极为丰富,不只局限于粮食的范畴,而是要树立“大食物”“战略产业”的理念,以粮食特别是谷物为核心和根本,面向整个粮棉油糖胶乳肉等农业战略产业。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基本思路是打造全球化、宽领域、全产业链、产业高端、资本运作的现代农业产业集团;主要目标是掌控资源、价格和利润分配的话语权,提升生产能力、供应能力和掌控能力;根本措施是以科技创新、种子产业、仓储运销业三大关键环节为平台,实施联合体、联盟、联营体三大经营战略,推广产业化、集团化和股份化三大现代经营模式,通过资源集聚与资本运作相结合等现代经营方式,组建产业化、股份化的大联盟、大集团,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代表国家行使供求调控、稳定市场的控制和震慑职责。
夯实农垦国际大粮商的产能基础。农垦国际大粮商首先是生产商、有大粮仓。要着力加强农垦大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大的进展,实现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打造稳固的国家粮食供给战略应急基地。加快推动以农业机械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继续提升农机装备数量和质量,大力发展农用航空,增强应对灾害和应急保障的快速反应能力。整合垦区内外科技资源,探索组建水稻、种业等农业战略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转化应用平台。特别是要推动农垦种业企业联合重组,将研发能力集中整合,力争在粮食作物上选育出突破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农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和试验示范,探索搭建全国性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平台,实现农垦主要农产品全程可追溯。推进新型职业农工制度建设,探索试行“绿色证书”制度,建立土地资源与经营能力相匹配的政策机制。
完善农垦国际大粮商的供应体系。农垦国际大粮商核心是保障国内市场调控的供应商、有全产业链。要科学确定与农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相配套的供给能力和地域分布,全面加强烘干、仓储、加工和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全国农垦整体的粮食供销体系。坚持按比较优势布局、按市场需求布局的原则,在主攻京津冀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同时,加快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重点的农垦粮油加工和营销网络。从资源和市场这两个基点出发,构建以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产区为原点,以国内大中型城市群为终点,以重要的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为节点,全面联结生产基地、加工中心和营销渠道的铁路、汽运、海运、空运网络体系,以及相应的仓储、码头、中转站等配套设施。要确保农垦国际大粮商的供应网络体系,无论是在平时状态还是应急状态,都能够实现充裕及时有效地粮食调运。
强化农垦国际大粮商的掌控能力。农垦国际大粮商必须是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要继续深入推进产业化、集团化和股份化改革,完善母子公司的双层体制,构建大型农业跨国集团组织框架。坚持职工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强化国有农场的统一经营和管理服务职能,形成统分结合的农业经营利益共同体。注重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比较优势,重点推进“产业公司+国有农场+家庭农场”的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形成纵向一体化的农业经营体制。着力做大做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探索组建专业化农业生产经营团队“走出垦区”,带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小规模农户发展。围绕世界农业资源状况和国家外交战略发展需要,着力推进境外优质资源和企业的并购重组,围绕产业上中下游整合形成横跨全球的农业全产业链。在聚焦农业的同时,逐步推进在食品、化肥、饲料、物流、贸易、金融等相关领域的多元化经营,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形成战略互惠互补关系。
正如历史上黑龙江的沼泽变良田、新疆的戈壁变绿洲、海南的炎荒变胶园一样,新的时代条件下打造农垦国际大粮商同样是开拓者的艰难事业,需要新一代农垦人继续弘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南泥湾精神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牢固树立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不懈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跨国现代农业产业集团培育道路,为确保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在我国农垦发展史上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