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把好奶源安全的第一道关口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3-04浏览次数:45

摘 要:

 

徐闯(右)正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闯垒摄

□ 闯垒 本报记者 衣春翔

  近日,乳品加工与营养安全国际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来自全球乳品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乳品安全,重在奶源,黑龙江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奶牛养殖带,应成为全球的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和奶粉生产基地。

  在我省,就有一位青年科学家,十几年如一日为了奶源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奶牛的健康而刻苦攻关,他就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徐闯。

  为了给奶牛健康养殖、节能减排提供有效的技术,徐闯以黑土地星罗棋布的奶牛场为家,不断奔走于龙江大地。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徐闯在国内率先建立奶牛营养代谢病群防群控技术及产品体系,并走出了一条牛病早期监测的新路。

求学问道坚定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心

  1998年,徐闯考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期间,他第一次有了与奶牛接触的机会。这一次实践经历,让他了解到随着产奶量的逐年增高,奶牛一种代谢类疾病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当时看着一头头奶牛精神不振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徐闯对记者说。

  为此,徐闯不断努力,最终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研究生,并确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

  一次,他同导师到沈阳一个新建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做调查,正值分娩高峰期的带犊成母牛突然发生了大规模的产前流产性疾病,3个月的时间,陆续有200多头母牛流产,造成了200余万元经济损失。   徐闯说,“看着养殖场负责人心急如焚、兽医们无能为力的样子,我意识到,我省在奶牛规模化养殖方面缺乏有效的防控,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早期监测体系,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于是,他们将样本带回实验室,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最终将这次流产性疾病诊断为奶牛妊娠毒血症,这是一种典型的奶牛围产期脂肪酸代谢紊乱性疾病。正是这件事,坚定了他从事奶牛代谢疾病研究的决心,并从此将目标瞄准在奶牛代谢病发病机理和群防群控技术方面的研究。

困知勉行在奶牛代谢疾病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想要摸清奶牛代谢病流行的特点,还真需要下一番功夫。徐闯想到了实地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对奶牛的发病情况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于是,无论严寒酷暑,他不敢停下自己的脚步,通过走访近百个奶牛场,积累了宝贵的奶牛健康养殖临床经验,也正是这些扎实的调查为他开展代谢病防控服务奠定了基础。

  为全面搞清代谢病发病机制,徐闯打破传统,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到代谢病研究上,全面展示出疾病相关的标识物。

  2010年,他的这一思路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的支持,他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并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使得一座系统的奶牛代谢病发病“理论大厦”初具模型,这项研究丰富了原有代谢病发病理论,使他在奶牛代谢疾病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得到学界认可。

  2015年,徐闯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学。通过访学,他的视野进一步扩展,并对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模式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厚积薄发使一批技术成果成功实现落地转化

  当徐闯从美国访学归来时,恰逢国家为加大中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出台了诸多政策。这使他信心满满地组建起奶牛代谢病群防群控技术科研团队,并主持了“奶牛养殖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这一课题。

  他带领奶牛健康养殖技术创新团队,历时三年,从奶牛生产的每个环节入手,在奶牛生产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创新打造了规模化奶牛场节能减排技术体系,并使一批批成果成功实现落地转化,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这一项目成果先后在我省东部和西北部奶牛主产区10余个规模化牛场进行了集成示范,累计新增利润超亿元。

  回顾徐闯参加工作的10年,他的多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多年来,他主持承担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2项,并荣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奶牛代谢疾病研究领域取得硕果的徐闯,获得了很多去更高的发展平台的机会,但他却有着自己的想法:“黑龙江是全国奶牛养殖的黄金地带,特别是黑龙江垦区奶牛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代表了中国奶牛养殖的水平,我希望利用这个平台对我国的乳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