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玉鹅种养”模式走进老付家

发布者:叶子犀发布时间:2018-12-13浏览次数:42

《黑龙江日报》2018年12月13日第8版

  本报讯(闯垒 记者董新英)今年,种了一辈子地的青冈县中和镇三排六村贫困户付秀山养起了鹅。农家人养鹅本不是新鲜事,但老付家有一名科技特派员“盯着”他养鹅,养鹅的方式也很特别,采用“玉鹅种养模式”。

    这名科技特派员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师王秋菊。今年3月,她带着八一农大的技术成果“玉鹅种养模式”走进了三排六村。王秋菊告诉记者,“玉鹅种养模式”为玉米+大鹅的种养结合,这种养鹅方法既能提高玉米产量品质,又能节省大鹅饲料、农药和化肥,大大降低了成本,一举多得,尤其体现在“狮白鹅”这个品种上效果更为明显。老付今年养的就是这个品种的鹅。

    125日,由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组织,在齐齐哈尔市举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畜禽循环生态养殖模式示范与推广”》2018年工作总结会。王秋菊主持的《青冈县三排六村“玉鹅种养”模式扶贫示范》是21个子课题之一

    王秋菊对“青冈县三排六村‘玉鹅种养’模式扶贫示范”项目作了汇报。“我们学校的大鹅养殖团队和兽医团队联合开展帮扶工作,使该村3名农户掌握了‘玉鹅种养’模式,3个月出栏大鹅1.2万余只。这个项目走进三排六村,带动了7户贫困户增收7万多元,平均每户增收9000多元。”

    为什么要去贫困村教贫困户养鹅,选择养殖大户推广岂不是见效益更快?面对记者的疑问,王秋菊说,她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师,同时她也是一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承担着2个县区的家禽饲养技术推广工作,“玉鹅种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推广,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将成熟的项目应用于扶贫领域,开展科技扶贫,这是她这几年的重点科技服务计划。

    3月份,王秋菊走进三排六村时,村干部说:“我们就想给村民打造一个不亏损的产业链。”面对投入并不小的养鹅产业,王秋菊想着尽快教会贫困户学会养鹅才行。为了动员村里的贫困户养鹅,王秋菊专门请来了八一农大养鹅专家周瑞进和动物疾病防治专家朱战波来村里做培训。讲座中,周瑞进详细介绍着“玉鹅种养模式”。坐在台下的付秀山心活了。“头一次听说大鹅还能这么养,我也想试试。”老付的妻子有严重的心脏病,做搭桥手术的高额花费使这个家庭入不敷出。勤劳的他原本只会种地,这回他想按照专家的法子养鹅增收。

    付秀山说,他申请了10万元扶贫贷款,3万元用来种植玉米和搭建养鹅棚舍等基础设施,其余的钱准备全部用在购买鹅雏和饲养上。王秋菊与付秀山结成了帮扶对子,在老付的几十亩耕地上测量划分出养鹅区,指导他搭建饲养大棚和选购养鹅设施,还从安达市狮白鹅繁育场为老付订购了3600只鹅雏。“咱不会养鹅,多亏了王老师,她每周都来,在一旁指导,否则我心里也没底儿。”

    6月中旬,孵化场的鹅雏刚出壳,老付瞅着一个个金灿灿、毛茸茸的小家伙喜上眉梢,恨不能马上运回家。王秋菊却建议他不要着急,放在场里代养一周。“那时正赶上低温,0~7日龄的鹅雏体质弱,对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饲料成本也高,像老付这样初次接触的养殖户,让鹅场代养能降低养殖风险和成本。”其实老付在养鹅过程中,遭遇了几次风波,鹅雏拉回来时大棚被水浸泡了,导致三个能用的棚剩了两个,鹅雏进棚密度太大,后来还出现鹅雏腿瘸现象,王秋菊都第一时间到现场,还将鹅雏带回学校查病因。

    从大庆到三排六村路程接近90公里,在老付养鹅这几个月,王秋菊开车往返两地20余次,总行程接近5000公里。她申请的3万元扶贫项目经费都用在了农户养鹅和技术服务上。

    9月,老付打电话给王秋菊:“大鹅出栏了,留下不多,都卖了,贷款都还上了,还净赚了2万多元呢。”听着老付的喜讯,王秋菊问:“明年还养吗?”“养,怎么能不养呢?明年你还得盯着我养才行。”